社区 积分充值 签到 APP下载 快捷导航
穿针引线服装论坛»社区 服装应用 服装历史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汉服面料集锦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国服装史]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汉服面料集锦

    [复制链接]
查看: 18871|回复: 36
2016-9-19 20: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发表于 2010-11-27 20:04:0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南长沙
绢地“长寿绣”——犹如彩画的刺绣艺术珍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评分

参与人数 2引线币 +21 收起 理由
jillhear + 6 漂亮
记忆兰 + 1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04:3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绢地茱萸纹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34厘米 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06:3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2# 让特曦 黄棕绢地“乘云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42厘米 宽38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08:0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3# 让特曦
绒圈锦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残长40厘米 宽3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圈大小交替,纹样具立体效果,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其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织造工艺高超,它是这批汉代丝织物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绒圈锦是采用提花装置和双经轴机构的织机,利用“假织纬”起绒工艺,在锦面上形成丰满美丽的大小几何纹绒圈的一种丝织品,它代表了汉代织锦工艺的创新与发展,突出地反映了汉初的缫纺技术。绒圈锦的绒经由四根一组的变化重经组织组成,相当于底经的五倍,使用了双经轴和提花装置,并科学地利用起绒纬工艺,使织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09:4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4# 让特曦 几何纹绒圈锦——考古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0厘米、宽34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锦字由金与帛两字组成,表明了最初人们对锦的理解和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唯尊者得服之。”由此可知锦之高贵。因而,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物,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绒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详细描述了提花织造的过程。按赋中描写,织花时,需有2-3人协作,挽花工坐在花楼上,按设计好的纹样挽花提综,机台上的织工则专门织纬。《西京杂记》记载,汉昭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蹑(古代织机上的踏板),60天才织成一匹花绫,其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绒圈锦的织造,比花绫的织造更加复杂,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艺。
         如果用刀将绒圈锦的环圈割开,绒经线散开,就相当于提花丝绒,所以说绒圈锦是后世绒织物如天鹅绒等的前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起绒织物。一号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纱褝衣、绛(jiàng )紫绢地“长寿绣”面绵袍等以几何纹绒圈锦为缘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10:2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5# 让特曦


    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首次发现的三版套印丝织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4厘米、幅宽48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纱为轻薄透明而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丝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两幅单幅的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又名为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因金、银均可研碎成极细小的粉末,调胶后呈泥状,称为泥金、泥银,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图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个单位长6.1厘米,宽3.7厘米,错综连续排列,通幅共有图案13个单位。图案线条分布细密,间隔不足1毫米;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根据这些特点,经过模拟实验证实,其纹饰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长宽各2.8厘米的“个”形纹、4.3×3.5厘米的多条曲线组成的花纹以及3.5×2.8厘米的圆点纹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个”字形纹戳印成银白色的长六角形网眼、即所谓“龟背骨架”;第二步,在网眼内套印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红色的圆点纹。按这种纱的幅宽推算,每米大约印有图案单位430个,每个单位套印三版,即达1200多次,其印制难度可想而知。

         1982年,同属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了二块金属制的凸纹印花版,一块呈菱形,较大,纹样为火焰纹(或称博山形纹);另一块较小的纹样版呈“人”字形纹。其与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的纹样特点几乎同出一辙。因而确认其为凸纹版印花。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为研究我国古代印花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12:1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6# 让特曦

印花敷彩纱——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幅宽44厘米、长54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印花敷彩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的平纹组织丝织物方孔纱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墓内出土的绵袍,有三件以印花敷彩纱作为面料。这是当时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用料。

         印花敷彩的色彩约有5种,其中保存较好的为朱红、粉白和墨三色。图案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组成,外廓略作菱形。单位面积较小,长4厘米,宽2.4厘米,四方连续,错综排列,通幅共有22个图案单位。枝蔓部分线条婉转,交叉处有明显的断纹现象,属于印制。描绘的蓓蕾、花穗和叶则具有笔触的特征。根据对图案的分解和模拟试验,印枝蔓部分时,将四个单位并成一版,即并成一个长8厘米、宽4.4厘米的大菱形,按幅宽48厘米计算,每米800多个图案单位,需印200余次。在织物上印好枝蔓后,还需要进行描绘。描绘的工序大体可分六道:(1)用朱红色绘出花穗,(2)用重墨点出花穗的子房,(3)绘浅银灰色的叶、蓓蕾和纹点,(4)绘暖灰色调的叶和蓓蕾苞片,(5)绘冷灰色调的叶,(6)用粉白勾绘、加点。据分析,为了便于加工,在印花之前,先将织物练染理平,并作好定位记号。所以印花时渗透性好,线条又比较润泽,图案单位间也没有相互叠压和疏密不均的现象。这种印花敷彩纱无疑是我国古代人们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13:0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7# 让特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15:0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黄色对鸟菱纹绮——汉代纺织工艺的新品种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4厘米、幅宽51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对鸟菱纹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素色提花丝织品,其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00×46根,是汉代纺织工艺的新品种。图案由细线条雷纹组成的四方连续菱纹,再在菱形花纹框内嵌着植物花草和鸟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全幅六组,每个菱纹长6.2厘米,宽4.8厘米。一个花纹循环单位宽5.18厘米,宽6.2厘米,一花经线数约518根。织造技术相当复杂,专家研究推测,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图案中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一号墓出土三幅绮,其中一幅为对鸟菱纹绮。另出土的香囊、枕巾、竽律袋以及辛追遗体包裹外层,都用绮缝制。

         绮的名称出现较早,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招魂》中有“纂组绮绣”的诗句,《战国策》中更有“曳绮縠(hú)”等记载,其注皆与《说文》相同:“绮,文缯(zēng )也。”文缯(zēng )即是有花纹的平素类织物。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神女赋》中曾用“罗纨(wán)绮缋(huì)盛文章”的诗句赞美绮、罗等丝织品,可以想象古代的罗、绮是何等的精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91

回帖

17

听众

认证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引线币
408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3-3
在线时间
720 小时
积分
1760
威望
11

认证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0:15:4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一页 »
发新帖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穿针引线网为中国服装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网成立于2001年,是服装行业深度交流平台,穿针引线网一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业界同仁的联合与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