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主页 时装 趋势 街拍 人物 品牌 大赛 行业 学院 展会 毕业季

如果中国设计师不强调自己的身份,你还能不能认出这是中国的设计?

2022-6-1 13:45    发布者: Di露露

图片

2022 年,时尚界从混乱与不安中复苏,四大时装周也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即使不少久负盛名的时装品牌决意离开时装周日程,但不可否认,时装周依然是设计师获得全球性曝光最为有效的平台。以欧美为中心的时尚圈正处于后疫情时代,掌握话语权的西方时装屋另辟蹊径、开拓市场,刚刚崭露头角、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品牌则试图改变四大时装周的面貌

南非品牌 Thebe Magugu 2022 春夏系列再次回归了巴黎时装周。在 2019 年斩获 LVMH Prize 大奖后,设计师 Thebe Magugu 在欧洲市场打开了知名度,同名品牌推出后的 3 年间,Magugu 一直在通过时尚改变外界对家乡的看法,「我希望我的衣服能成为传达思想的媒介,讲述能够引起国际共鸣的故事。」在他的作品里,Magugu 试图打破主流观点对南非时尚的刻板印象,「西方对非洲时尚的想法往往是相当过时和懒惰的,」他说,「而真实的情况比它已经被描绘出来的要丰富得多。」

图片


成立于纽约的设计师品牌 Peter Do 在 2022 年纽约春夏时装周展示了第一场线下时装秀。因曾在 Phoebe Philo 麾下工作,越南裔设计师 Peter Do 自品牌建立之初便备受业内关注,然而,他却选择在品牌成立 4 年后才借助时装周走进大众视野。「1995 年,我们一家人移居到了美国,我希望借由这样一个时刻向人们讲述我究竟来自哪里。」Do 将首个秀场发布系列取名为「家」,从丝绸连衣裙,到柔软的燕麦色西装外套,再到从腰间垂下的飘带,Do 引溯回忆的方式并不是奇观式的,他用优雅细腻的时装语言讲述着那些时常流动着的、个人对家乡的情愫。

四大时装周展示出对多样文化的接纳,令人眼前一亮,但可惜这尚未成为常态,如今的反思像是对积压已久的不满的回应。2021 年米兰春夏时装周日程上出现了 5 位非裔设计师(Claudia Gisèle Ntsama、Fabiola Manirakiza、Mokodu Fall、Joy Meribe 和 Karim Daoudi)的名字,她们集体登上米兰时装周首日的舞台,回应了长久以来意大利时装秀场上缺失非裔设计师的问题。这次集体展示的契机来自 2020 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关于种族平等的讨论。「9 个月前我们还完全被忽视,而现在 5 个非裔设计师将为米兰时装周揭幕,」海地裔设计师 Stella Jean 说,「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这是比展示服装更重要的象征。」

图片


「时尚行业内的很多领导者并不想承认时尚系统中的种族主义是个问题。白人至上主义不愿意被质疑,这种风气是从上至下的。为了实现真正的系统上的改变,身居高位的人需要放弃权力。」作为此次集体展示的策划人,非裔美国设计师、针织品牌 Sansovino 6 的创始人 Edward Buchanan 说。

现代时尚体系的建立围绕着西欧展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曾是时尚的起点;17 世纪末,路易十四领导的法国宫廷将巴黎推向了欧洲时尚中心的位置;其后,时尚中心西移,现代时装品牌的概念在伦敦开始扎根发芽。从历史上看,时尚引领者的地位与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实力挂钩,这些城市拥有完善的设计教育体系、成熟的消费者,聚集了具备世界影响力的行业权威。各个时尚之都的地位在「二战」之后进一步巩固,时尚作为欧洲城市恢复经济秩序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工具,逐渐走向了产业化与品牌化。

图片

M essential 长袍见荻 腰片

西方时装世界内部的平衡在 20 世纪 80 年代被一群日本设计师打破。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设计师率先闯入了巴黎时装周,不同于西方制衣传统中的量体裁衣和明显的性别特征,他们将宽松的廓形、不对称的下摆、粗糙的纹理和阴郁单一的颜色带到了观众面前。西方媒体的评价并不友好,这些「挑衅」的设计与此前他们对东方设计元素的想象相去甚远:日本服装应该有宽大的袖子、自然图案的印花和丝绸面料 —— 那是一种不会冒犯到外国观者的异国情调。

过时的想象已经与现实脱节,日本设计师在巴黎掀起的震动恰恰是东方世界经济实力增强与文化权威转移的证据。时装是多层次的,它剥离了文化表象后,露出的便是经济、政治与历史的融合与冲突。少数族裔设计师在西方时装界的境况便是一场「他者」与西方之间话语权的博弈。以「西方时尚模仿者」的身份进入,日本设计师在一个并非由他们建立的系统中创作,但他们所展示的创新却被视为对既有体系的威胁。

图片


时尚语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可以追溯到殖民主义,这是一种以欧洲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观点。随着 18 世纪的西方殖民扩张,欧洲中心主义蔓延到学术界的每个角落,这些论调被用以解释除欧洲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存在。而在古典时尚理论中,西方时尚也与「其他时尚」有着明确的区分。直到今天,时尚界的审美取向依然由西方主导与定义。非西方背景的设计师已经习惯于自我解释 —— 他们需要在面向西方媒体的询问时,指出哪些灵感来源于其文化与成长背景,而欧美设计师却不必花费这个功夫。四大时装周对于外来者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得到它的认可意味着被纳入主流,而主流就是通行证。

在这样的压力下,非西方背景的设计师容易陷入「自我异域化」(self-exoticism)的境地:他们采用西方看待自己民族与文化传统的视角,创造出符合刻板印象和沾染了强烈民族文化特征的时装,以迎合主流观点。单纯地将此类设计归纳为「传统服饰的现代化」便是一种常见的陷阱,这种观点隐含着将「传统」视为独立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依然延续欧洲中心主义看待「他者」的方式。

图片


即便设计师认为自己的创作超越了身份叙事,但在西方主导的时尚语境中,少数族裔的特征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关注的重点。当西方设计师因其个人的成就被铭记和推崇时,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设计师则被贴上国家和民族风格的标签加以分类、概括。

2010 年前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赴欧美学习时装设计,中国的创意力量开始在国际时装周上频繁现身。相较于巴黎、米兰和纽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在中国设计师的数量上显然更为突出。出现在伦敦时装周秀场上的中国设计师常常被看作一个整体。这些先行者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在国内出生、成长,后又在伦敦接受时装教育。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西式思维与技巧拉近了和国际观众的距离,而早期系列则往往呈现出对故土的记忆。他们的出现冲击了西方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也在设计叙事层面牵引出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线索。

图片

M essential 长袍


擅长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服装灵感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M essential 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创始人马凯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选择进入商业品牌工作,5 年后,马凯决定辞职前往伦敦学习。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马凯在伦敦学到的是西方时装世界的运行逻辑,但他无意在这个逻辑中久留。

距离马凯回国创办品牌至今已过去 8 年,M essential 也逐渐从小规模的工作室成长为如今拥有 40 人左右研发团队的成熟品牌。在品牌建立初期,很多设计师会将重点放在「讲故事」上,通过搭建叙事和输出价值观来打动潜在受众,收获消费者的认同。马凯也不例外,他对工艺细节的注重让 M essential 的故事显得耐人寻味,「做衣服就像是在拍电影,品牌想要传递的内容是故事本身,服装工艺和面料细节就是其中的演员。有好演员却没有好故事,或者好故事缺少好演员的演绎都是行不通的。」

图片


商业品牌的工作经历让马凯和走出学校便创立品牌的设计师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对时装的态度更加脚踏实地。在他眼中,时装可以是一种个人表达,但它也是一门需要众人合力维系的生意。这种务实的态度令马凯将穿着者的体验置于设计的中心。「服装穿到人身上,在远处看就是一个色块罢了,但穿着者的感受是真实的。她能够感受到设计本身是否舒适、面料的光泽如何、颜色与肤色的关系等,」马凯说,「面料与工艺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花心思在研发上面,服装呈现的气质和市面上许多产品会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从创作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就 M essential 对工艺的偏好而言,马凯坦承是自己的兴趣使然。他对欧洲奢侈品牌推崇的高级手工坊的概念格外感兴趣,这种对工艺的尊重和他所珍惜的美不谋而合。「世界上有很多种美,每种都是弥足珍贵的。对于 M essential 来说,我们更希望去凸显一种具有手工感的美。手带给物品的温度,本身就有传递的概念。」马凯说。

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极易落入一种庸俗的套路中 —— 仅仅对传统进行形式上的挪用并不会为传统注入活力,把控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才是设计的价值所在。「传统可以作为你的积淀与灵感的出处,它是一种有根源的美感,不是凭空出现的。」马凯解释道,「M essential 并不希望用单一的维度理解东方或西方,那是一个非常大的文化范畴,我们想讲的是一个对立与统一的故事。」

图片

见荻 外套、衬衫

作为深深受到西方设计思维影响,但又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的设计师品牌,马凯看待传统的方式颇具代表性。他不想品牌被「传统」「责任感」之类的词语困住,而希望能有依据兴趣去探索的自由。「同事都是因为对手工艺和装饰主义的喜爱聚集在一起的,」马凯说,「跟我们的父辈相比,如今中国年轻人的成长背景和喜好更加多元。曾经被视为只有中年人才会欣赏的风格,现在也被很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

M essential 悉心建立的品牌形象获得了商业品牌的青睐。2021 年底,品牌与 Erdos 合作推出了一季胶囊系列,该系列由 M essential 操刀设计,大量使用 Erdos 最为出名的羊绒面料,呈现了针织轻礼服的概念。整个系列以「竹」为灵感,用针织提花与梭织刺绣工艺进行表达,这也是两个品牌用服装传递东方意境的一次尝试。马凯将这次合作视为一个开始:「我认为拥有成熟工业体系的商业品牌与独立设计师品牌嫁接是未来的趋势,商业品牌不再只是寻求内部的力量,而是依靠局外人提供更新的视角。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好看,也能碰撞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

图片


在与商业品牌合作这一点上,独立设计师品牌 Samuel Guì Yang 的创始人杨桂东也有着相同的看法。2021 年 4 月,Icicle × Samuel Guì Yang 合作系列正式发售,这次合作在杨桂东看来非常难得。「Icicle 是一个有调性也沉淀了很久的品牌,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作为商业品牌,Icicle 有很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面料和需要积累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工艺。」杨桂东解释道,「这次合作针对如何将 Samuel Guì Yang 的女性形象与 Icicle 融合进行了很多讨论,也给出了最具品牌代表性的设计板型。结合 Icicle 的面料与工艺之后,成品呈现了许多的可能性。」

品牌联名现象的盛行,展现了中国商业品牌对于「可能性」的迫切需求。消费者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难以保持耐心,但多变和投机的尝试又令人反感。使用传统文化为创意背书的时装品牌更是需要格外小心 —— 过于保守会陷入停滞,依赖噱头和挪用符号最后只会昙花一现。选择和风格明确、客群稳定的设计师品牌合作对商业品牌来说可谓首选之举,借助设计师品牌的影响力,商业品牌得以与年轻活跃的受众群体建立联系,并在较短的时间周期里更新品牌形象。

图片


联名合作对独立设计师而言也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机会。品牌 Pronounce 创始人之一周俊认为,与商业品牌合作的过程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时间管理、跨部门沟通和调动团队这些能力是很多设计师在做品牌初期时不会多加考虑的,与商业品牌合作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在一个成熟的架构里运作是怎样的体验。同时,目睹一个成功品牌背后的运作机制,也帮助我们积极地看待自己品牌的发展 —— 学会把目光放长远而不是为短期的目标牺牲品牌的未来。」另一创始人李雨山与周俊的想法一致,他将联名合作视为双方的共赢:「联名实际上为人们带来了时尚很好玩的那一面,它为双方品牌形象都贡献了价值。」

图片

Pronounce 上衣、项链(用作腰带)

独立设计师品牌看待时尚的侧重点更加接近时装的魅力本身,「我们热爱时尚是因为它带给了人们多样的穿着体验和角色感,这种感受增加了自信,也激发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李雨山说。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独树一帜,需要设计师对品牌愿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将时尚视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商业驱动的结果,这种观点和他们的成长背景亦有关系。

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的 Samuel Guì Yang 近年来在时装爱好者的心目中逐渐成长为「新中式」风格的代表。杨桂东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童年随父母搬去深圳生活。在一次采访中,杨桂东表示童年从安逸的小镇搬离至大都市生活的转变让他感觉内心形成了一个空洞,直到他前往英国求学,这种不可言状的感受依然跟随着他。在一个鼓励抒发自己感受与情绪的教育环境里,杨桂东才意识到空洞的来源。于他而言,在艺术与时装上的创造也是填洞的过程。

图片


将这种从个人出发的创作动机归结为「寻根」或许有过于简化的嫌疑,在杨桂东看来,对成长记忆的回应不仅只是沉湎于历史,更是找到一种与当下生活舒适相处的方式。在品牌建立 7 年的时间里,Samuel Guì Yang 完成了从个人灵感向集体智慧的转变。2016 年,品牌首次在上海时装周上发布,当年的 Samuel Guì Yang 依然有着学生时代留下的实验性倾向,市场的反馈有鼓励,也有打压,但这都成了品牌寻找定位的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

「Samuel Guì Yang 在伦敦和上海两地发展,我们的主要设计团队在伦敦,同时,上海办公室会负责其他相关事务。团队成员的背景很多元,能够说流利的中文并不是我们选择同事的必要条件。」杨桂东说,「在品牌早期,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抒发,但走到现在,我们更像是一个社群,围绕着品牌的核心进行创意输出。社群不仅仅指我们内部团队,也包括每次参与拍摄的造型师和摄影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这不妨碍大家参与到创意过程中,互相启发。」这种合作模式让 Samuel Guì Yang 呈现出难以被定义的特质,「虽然我对外界给我们的标签没有太多的认同,但我会选择共存。人们需要依靠标签来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里,大家会逐渐看到标签之外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不仅关注东方,也受到西方的文化启发。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个边界模糊化,最终回到我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 人群与文化的多样性。」

图片

M essential × Erdos 上衣
M essential 长裤

杨桂东没有将 Samuel Guì Yang 的东方气质理解为对「东方传统」的沿袭「传统是一个很大的词。我们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接触了不同的文化,我们的传统也各不相同,对待传统的方式就是结合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亲身经历,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杨桂东认为,「传统」应该放在当代视角下审视,「首先要确认自己是谁,才能在接触外界时舒展开来,接洽不同的文化。」

谈及传统文化元素在时装上的运用,从杨桂东的回应能看出,他已经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足够多的思考:「真正的传统其实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但有时大家距离它们太近反而不一定看得清楚。Samuel Guì Yang 不希望将传统视为一种装饰,我们将它转译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穿着者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文化归属感。

图片

Samuel Guì Yang 连衣裙

喀瓦坚 手工藏毯


谈及将东方气质做出风格的中国设计师品牌,Pronounce 必定会出现在讨论之中。2015 年底,Pronounce 在米兰成立,如今它已是同类品牌之中的佼佼者。两位创始人为 Pronounce 注入了双份的活力 —— 创始人横跨 5 个国家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令品牌从起步阶段就受到了国际性的关注。2016 年,周俊和李雨山将 Pronounce 带到了上海时装周的秀场,并成功脱颖而出,获得了加入伦敦男装周日程的机会。「当时我们都走到了一个想要表达的节点,但同时又不想去做一人独大的品牌。」李雨山解释自己辞职建立 Pronounce 的初衷,「如今品牌处在第 6 年,我会把它比作一个小孩子,刚刚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即将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在两位创始人的眼中,Pronounce 还是一个涉世未深、刚刚站稳脚跟的状态,这种状态或许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趋向着无数种可能。
一直以来,Pronounce 都深耕中国市场,同时保持着在国际时装周上的曝光,这个做法在外界看来或许显得舍近求远,但对于品牌而言,意义远大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参与国际时装周的发布为团队带来了更多的积极性,同时在国外发布也会少一些来自外部的嘈杂声音。办秀在我们看来不仅仅是用于展示品牌的市场行为,它也是一次能够和不同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机会。和他们一起筹备秀的过程令我们很享受。」李雨山说。
图片
中国品牌在四大时装周日程上的出现被赋予了许多超出时装本身的意义,它们常常背负着国家、民族和文化输出的责任,这种责任有时掩盖了设计本身。「『东方叙事』的标签是外界赋予我们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Pronounce 就像一个发声器,我们很骄傲它能为本土文化发出声音。同时,在 Pronounce 看来,任何灵感来源都是平等的。在每一季开始之前,我们不知道灵感这条河流会带我们去向何方,」李雨山说,「无论选择哪种文化作为灵感来源,Pronounce 的内核是稳定的,我们拥抱共享精神,也庆祝人的多元化。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即每个人都有着生动的个人世界和精神宇宙。」

将品牌从集体的宏大叙事之中解绑,Pronounce 对待西方时装周的态度或许值得我们参考 —— 这对于参与者而言不是一场比拼优越性的竞赛,而是一次值得沉浸其中的、有趣的体验。回看这条盘踞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中国时装品牌的生长脉络,中国首先作为一个潜力巨大、值得重视的市场进入西方视野,消费者的喜好被西方审美形塑,早期求学于欧美的中国设计师便在既定审美体系的罅隙中生长。从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广泛使用,到如今灵感来源呈现出的开放和多样性,这种变化反映了设计师对个体与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反思。究竟该循着传统的痕迹前行还是创造出属于当代的新传统?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最新评论

穿针引线网为中国服装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网成立于2001年,是服装行业深度交流平台,穿针引线网一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业界同仁的联合与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