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先生绘 发表于 2022-3-2 09:21:28

设计师的认知盲区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F先生绘


曾经看到一个段子,甲问乙:你有《时间简史》吗?乙回答: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啊?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甲问乙的时候,甲从未想过乙会回答:去捡屎啊?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认知频道的人。
那,我们设计师的认知视野,由什么决定呢?读书?学习?努力工作?交流?确实是这样,除此之外,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全文3535字,需静心阅读。
很多人觉得服装设计是一个靠灵感吃饭的工作。但真正的服装设计,不是像电视中那样喝着咖啡等灵感、等创意,或者到处旅行中写写画画。这些年来,发现很多没毕业的学生,甚至出校门不久的设计师,都觉得原创的设计,就应该是别人的元素一点都不能用,否则就是抄袭:但是实际上,很多元素的流行是全球范围内的,奢侈品和平价商品都有权使用。比如自然风光、几何图案、色块与符号。不存在你使用元素就是抄袭。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学习后再创造属于抄袭,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愿意去费尽心思再进行创造呢?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过: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更是一种创造。而这个,就是他(她)的认知盲区。
一位刚毕业的学生曾这样和我说过:“我们是4年的本科,前2年时间里,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尤其是第一年,基本没接触服装,就是画画,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就这么迷惑的过一年。原本到大三应该能学点东西了,但也不尽人意。让我们多画装饰的,夸张的,抽象的时装画,说这个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学了3-4年设计,连服装公司的设计稿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连服装公司对设计师有哪些要求也不清楚。”所以,学生的认知盲区,通常体现在学的东西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及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为什么要学。
还有另一位设计助理这样和我说过:“我在原来的公司是做助理,期间和老板娘第一次提离职是想出去做小设,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没走。后来那段期间,除了做助理的活,终于可以接触设计,我开始自己画稿子给老板娘审稿,然后跟版师样衣师傅沟通之类的。不过在公司的时候没时间,忙的停不下来,都是加班回家画,然后每周追着老板娘屁股给她看稿子。最近反复看了F先生关于这方面的公众号,大概知道怎么做了,可能是觉得自己要努力的方面太多了,又想什么都准备好,又担心时间不够,想一些有的没得,所以才焦虑,去做什么时候都不晚,还是得做。”总之,这位助理的问题就是,一方面很想努力,另一方面,却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该往何处去。
再举一位设计师的例子:“我是94年的,做服装设计6、7年了,现在感觉很迷茫,拿着7000不到的工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怎么办?求指点。”其实,很多公司的设计组长、主管甚至总监,其实和这位设计师一样也是94年的。还认识好几个95、96的孩子,刚毕业没几年,当着不算小的公司的设计主管,带着团队,每天身先士卒地加班。但是这位设计师的圈子,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同事可以接触。每当看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总会觉得不是滋味......
那,以上的学生、助理和设计师的案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呢?我认为就是环境同化,造成了认知盲区。在一个环境里面待久了,你的认知会被环境同化。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比如那个设计师的例子。在很多服装公司里面,很多人工作几年,还只是个普通设计师,薪水两年涨一点,每天8-10小时,下班之后刷抖音煲剧......如果你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你很容易建立起这样的潜意识: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况就应该是这样。但事实呢?真的不是。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朋友,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他对我感慨道:感觉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我真后悔没有早点辞职!
原文链接:工作后的成长速度是如何产生差异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束缚我们的,限制我们的,真的有那么多吗?安稳的工作,清闲的任务,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加班不用熬夜的日子。当你处于其中的时候,你会很难割舍下这些代价。但是,并没有任何外界的限制,加诸我们身上;并没有一把枪指着我们,让我们坐在那里,不许动。我们所难以逃离的,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画下的圈子罢了。摆脱认知盲区的根本,是跳出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和思考习惯,最可怕的是某个环境带给你的是停止思考,那就麻烦大了。有一个说法,你的收入是你经常一起玩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你虽然优秀,但每天做着差不多的工作,看到的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认知盲区其实处处可见
关于认知盲区,在工作和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一种盲区是:只看短期、局部,却忽略长期、整体。比如,许多设计师,特别是设计新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太多,怎么做都做不完,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那些高效利用时间的设计师,其实并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们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多考虑全局其实更重要)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多提升自我其实更有价值)怎么做才能更快进步,更快把设计执行到位?(理清思维、掌握规律、丢掉情绪) 我们沉浸在“又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快感中,沉浸在轻车熟路的模式里,因为工作方法游刃有余,却忽略了抬起头来,真正去思考一下整体的方向。设计师的迷茫常来源于此,不是你懒,而是你缺少对当下的认知,对未来的思考。这其实,也是一种“稀缺头脑模式”,稀缺的,是时间。大多数时候,其实困扰我们的,都是“放不下”。上级的催促,短期的任务,固定的工资……太多的事情,驱赶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即时正反馈的激励之中。但真正重要的,真正有长远价值的,反而一拖再拖。 另一种盲区是:把信息当知识。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感觉处在一种信息焦虑之中。因此,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关注了一个又一个的服装公众号,买了一本又一本学习书,囤了一文件夹又一文件夹的服装资料和素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造成焦虑感:每天都会想着“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没看”。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只能继续去搜寻、下载、购买,把获取当成消化,把持有当成拥有,借此来缓解焦虑。但其实,我们稀缺的,是信息吗?不是的。是有效的信息,是真正用的上的信息。换一种思路:你关注的公众号,买的书,下载的资料,乃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种种资讯......只要跟你无关的,或者你没去用的,它就是无效的。无论再多,都没有关系。你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断舍离的理念,这里同样适用。你真正要关注的,得先问自己:我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有哪些资源,能帮我获取这些真正用的上的信息?笔记也是一样。对于专业书、工具书,一定不要泛泛而读,刻意读全。一定要挑重点读,挑有用于自己的读。看完一本书,没必要全部记下来,追求没有缺漏:你只需要记下 “对我有用的信息” 就可以了。所以,我强调过许多次,一定要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维,这是一切的核心。只有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彻底消除焦虑,真正主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如何摆脱认知盲区
说回“认知盲区”。如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自以为是。如何摆脱自己的“认知盲区”,培养更全面的认知呢?不同情况下,摆脱认知盲区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设计师的盲区,大多数是生产和营销环节,那么,你得有意识的去认识,接触那个领域的人。如果你的交流圈子,永远是设计师和设计师,那么你的认知面积,就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反过来也一样。这时的方式应该是:扩圈。
再比如,刚毕业的设计助理盲区,其实往往并不是专业上的东西,而是现实的职场法则和成长路径规划。如果你还带着学校里的那个圈子法则来公司上班,无疑巨大的盲区会无情地吞噬你。这时你需要的,是多和更资深的前辈交流,多积累间接经验,开阔眼界,少走弯路。这时的方式应该是:请教。
还有就是好高骛远的设计新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大趋势侃侃而谈,却连基本的梭织和针织组织都分不清。但自己却意识不到这点(即使别人提醒也不自知),走入了认知盲区,以致于工作中的挫败,让理想和现实差距甚远,进而让自己走入迷茫境地。摆脱盲区的方法,反而不是多交流,而是练内功。这时的方式应该是:沉淀。
总之,不要让自己的交际圈,仅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跳脱出来,多接触不同的人,找到标杆和典范,向其模仿和学习。不断活化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最后,我们都应该明确这两点:未来的优势,是认知优势。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F先生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计师的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