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专题征稿启事 大赛帮助 大赛评委 合作案例 设计访谈

回顾往昔:2015中国国际时装创意设计大赛入围选手揭秘

2016-5-3 10:32    发布者: 织梦人
在每年大赛的评审环节结束后,都会有不少落选者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入围?”“我们哪里不如他们?”为此,《中国纺织报》将推出大赛30位入围选手的系列报道,通过与他们的直接对话,展示他们的参赛历程、设计理念和对于成衣制作材质选择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对今后参赛的选手们有所启示和帮助。

1号出镜选手:蒋丽萍
英雄出处:江西服装学院教师
作品:见素抱朴
在蒋丽萍看来,款式在整个服装的设计环节中是最重要的。“在设计之初,我画了很多系列的线稿,一开始都非常的修身、贴合人体,在结构上也进行了很多分割线的设计,希望以此来展现女性的曲线美,突显款式上的复杂变化。然而,在回归到《见素抱朴》这一主题上时,我将之前画的款式都否定掉了,因为我需要传达的是道家简洁、返璞归真的思想,只有让穿着者感到舒适、轻松才是服装最本质的美,而不是浮于产品的外在形式。”
蒋丽萍向《中国纺织报》记者透露:“平时,我主要是通过看时装秀、杂志以及记录灵感来进行设计的积累。时装秀、杂志可以让我快速地掌握流行趋势,而记录灵感则可以让我在设计时思想更加跃动,不受禁锢。这里的灵感包括建筑、艺术品、纹样肌理等,它们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

在设计过程中,蒋丽萍会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这可能跟个性有关,因为我比较固执。设计时经常会卡在一个点上出不来,比如说,当我认为一系列服装的色彩用黑、白、灰比较符合主题时,就会一直在这个色彩范围内进行明度的变化调整,而不会尝试其它的色彩搭配。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有意识地让自己跳出固有思维,多做尝试和改变,才慢慢地好转起来。”


2号出镜选手:方润
英雄出处:海南服装工艺美术学校学生
作品:奥哩美
方润向《中国纺织报》记者谈道,在设计过程中,她考虑得最多的是面料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其所设计服装的主色调是黑色,只有运用不同质地、工艺手法,并且进行了肌理再造的面料,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创新与变化。
 “设计师一定要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多收集各方资讯。”方润强调,除了传统的服装、面料市场外,行业信息以及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资讯都是设计师需要去积累的。


3号出镜选手:李伟鸿
英雄出处:天津美术学院学生
作品:冰魂
 “服装设计是一种商品,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着装形象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会优先考虑客户的接受度和作品成本,再根据客户所需制定面料、版型和色彩。”李伟鸿开门见山地向《中国纺织报》记者谈道。
李伟鸿透露,他平时会看一些时装杂志以及国际大牌发布会,同时定期走访各个轻纺市场,寻找最新的面料,为以后的设计做储备。
“估计是眼高手低吧!”李伟鸿自嘲地表示,有时会对一些款式很有想法,但是却无从下手。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会找一些相关的款式资料,同时向资深的打版师请教,然后在自己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方法。


4号出镜选手:陈菁菁
英雄出处: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
作品:《蔓延》
“与‘中国轻纺城杯’不期而遇是一种缘分,能够入围更是我的幸运。”陈菁菁谦虚地表示,初次看到大赛的征稿启事时,最吸引她的就是大赛的主题“融合与飞越”。在她看来,“融合”代表看似相互排斥的两方的有机结合,而“飞越”则是两方结合后产生的无限可能。
通过对大赛主题的不断思索,陈菁菁联想到了常青藤这一植物。它的根茎与枝叶无限的生长蔓延,相互缠绕、交叠,共同成长;它四季常绿,象征着生生不息、活力不止;它不断的“融合与飞越”,创造出新的奇迹。“在我看来,大赛以及中国服饰的发展就如常青藤精神一样,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因此我将自己的参赛系列命名为‘蔓延’”。
在设计上,陈菁菁以简约的廓形配以形式感较强的版型结构,并且从常青藤的形象为灵感出发,在服装的不同部位添加了一些缠绕形式的设计。在色彩上,作品以灰蓝渐变为主,其间夹杂的橙黄色,很好地调节了整体色彩基调,使整体效果稳重又不失时尚。在面料选择上,缠绕细节部分所使用的薄型面料和大身所采用的较为挺括的化纤空气棉材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设计具有更强的节奏感。

在陈菁菁眼中,设计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应属服装的面料肌理感以及服装的系列感。“我认为,参加大赛在T台上展示的服装与真正进入店铺销售的商品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有一定的超越市场的东西,强调一些设计师的主观意识,这样才能使服装设计更加鲜活。”   
设计师对面料的知识要有所积累,对新的面料种类也要有所了解。陈菁菁开心地谈道:“8月29日,我参观柯桥中国轻纺城时,庞大的面料资源库让我耳目一新,市场中面料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各个店铺的销售人员专业而又热情,让我真正感觉到了服装产业链中上下游的相互扶持。这样专业的轻纺城是我们设计师乃至整个服装产业的坚强后盾。”
“设计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每一个灵感的迸发都是前期无数的瓶颈期所铺垫而成的。我相信每一位设计师都为‘没有灵感’而痛苦过,也都为‘找不到感觉’而挣扎过,这些情况在设计师终生的职业生涯中无从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这些才思干涸的时间去不断地丰富自己,期待下一个迸发点。”陈菁菁如是说。


5号出镜选手:李悦
英雄出处:韩国首尔大学研究生
作品:《Fiction》
在交流过程中,李悦向《中国纺织报》记者透露“版型是我做设计时最先会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做成衣还是做大赛服装,我对版型都抱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一件令人称赞的设计,往往是在精致版型的基础上完成的。” 
据李悦介绍,其参赛作品《Fiction》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蒙太奇”。这一词汇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才渐渐被运用到视觉艺术等领域,简单来说就是由许多裁片并列或重叠组成的统一画面。

针对大赛主题“融合与飞跃”,李悦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在她看来,“融合”意为风格的统一,“飞跃”则是在统一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精湛的细节。为此,她的作品在保留统一主题风格的同时,还在面料再造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的细节变化。
“在设计过程中,有时脑海中会突然冒出很多灵感,这些同一时间迸发出来的奇思妙想往往会令我难以取舍。”李悦谈道,“为了不再被这一问题所扰,怎么能把‘融合’与‘减法’做好是我一直努力去学习的,‘Less is more’对我来说很重要。”
在谈到未来是否考虑做自己的服装品牌问题时,李悦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表示现在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女装品牌,预计在10月底推出并开始预售。该品牌的定位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都市女性,风格结合了简约中性与女性的柔美细腻。“因为是刚回国开始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没有老板,也不像在学校里会有老师的指导,所以一切都还在摸索学习中前进。”李悦说。


6号出镜选手:刘玉森
英雄出处:串串工作室设计师
作品:《原生态》
据刘玉森透露,在设计过程中,他会先浏览各大时装周的秀场图片,了解当下最前沿的潮流资讯,然后搜集灵感、筛选主题,最后再进行创作。“在创作环节我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材质来表现主题,以及材质与想表现的色彩是否吻合等问题。”
刘玉森表示,本次参赛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天然树皮,为了表现出裂纹以及粗糙的视觉肌理效果,他大量运用了皮革激光印花、打磨、破坏等面料的二次处理手法。

为了能够具有敏锐的设计眼光,刘玉森养成了观察日常生活小细节的习惯,不少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经常会给他带来无限的灵感与想象。
在设计中,刘玉森也曾碰到过不少困难。他举例道:“我曾经花费了近千元做了一系列服装,但是由于对面料的掌握不足,成品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当时我几乎放弃,但是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暗示自己,一定要坚持。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思考,我终于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刘玉森谈道,未来很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如果时机成熟时,我会做一个原生态服装品牌。运用纯天然面料,如:棉、麻、丝、毛、皮等对人体有益的材质,为穿着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随性之感。”


7号出镜选手: 彭赢
英雄出处:上海熳艺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
作品:《数据·占卜》
不同时期,彭赢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是不同的。在求学阶段,因为不用顾及到商业因素,所以她会依照内心所想的主题展开创作,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然而,在进入工作阶段后,她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的因素就变多了,除了首先会顾及到的系列统一性外,面料、版型、色彩、客户接受度、成本等也成为她在设计过程中会重点考虑的因素。
彭赢向《中国纺织报》记者透露:“在去学习服装设计之前,我就曾做过一段时间女装零售生意,那时就已经有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想法。”为了将这一想法转化为现实,同时能够有一定服装方面的知识积累,彭赢排除所有外界的反对与干扰,进入中法埃菲服装设计师学院学习了3年。在进修的最后一年,她开始筹备自己的工作室,现在已拥有两个品牌,一个是高级定制品牌MYSMARCI,另外一个是成衣品牌ROKILLER。“在为MYSMARCI做设计时,我会更注重服装的设计感与品质,更多地去考虑独特性、面料舒适度与版型等因素。而在为ROKILLER设计服装时,我考虑得更多的则是色彩、成本以及顾客接受度等因素。”


据彭赢介绍,她之所以将这次参赛作品的主题定为《数据·占卜》,是为了探讨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可能性与无限衍生。作品的主要设计元素包括运用激光雕刻工艺的大脑图案、暗喻现代数码技术的电路板纹样,以及鸵鸟毛、流苏等。
设计师对素材的积累应该是多方面的,对彭赢而言,从杂志、网站、照片、电影、艺术展览等处得到的信息都是开启她设计大门的金钥匙。“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那么身边处处都是设计,大到宇宙世间万物,小到一颗贝壳或只是路边枯萎的一棵树苗。”彭赢有感而发道。
在谈到设计过程中曾遇到的最难以攻克的瓶颈问题时,彭赢的观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她看来,最可怕的瓶颈其实是自己的眼界以及在艺术素养方面的缺失。“这些不是钱可以买来的,只能靠自己慢慢用心积累,多看多学。”


8 号出镜选手:张梦云
英雄出处: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
作品:《开·合》
对于张梦云而言,在进行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服装的款式和面料问题。“我会根据款式来试想我的面料,或者根据我喜欢的面料来设计款式。在设计前,我会通过各种渠道研究最近流行的面料,并进行大量的小样收集工作,然后再将这些面料进行改造,直到找到设计灵感为止。”
“本次参赛作品《开·合》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一组很有意思的照片。”张梦云表示,虽然这组照片的拍摄对象是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平底锅的锅底,然而最终所呈现出的影像却像极了地球。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这组照片时都会有“这是多么美丽的宇宙星球图片”的感慨,但是细看后又会感觉有些不对劲。“正是这锅底变‘星球’的巨大反差,激发出了我的创作灵感,促使我设计出了这组作品。”张梦云说道。

在张梦云看来,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想在设计方面有所积累,就必须熟悉整个服装设计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练习与实验中,萃取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想法。为此,平时她会不断学习一些常规的服装设计知识与制作技法,空闲时看时装秀,逛如STYLE.COM这类的时装资讯网站。“通过不断积累,当脑海中产生有趣的设计灵感时,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之前所积累的信息,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将其进行虚拟化(手绘与数码绘)和实物化(面料再造与立裁)。”
“今年8月大赛主办方在绍兴柯桥新增设的面料对接活动为我学习服装面料知识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张梦云侃侃而谈道:“我本科时期学校在西安,如今读研在武汉,由于这两个城市在面料资源方面的稀缺,给我平时的服装设计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采购面料时,我往往都要跋涉到广州,这对于学生党而言,真的是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面料企业对我们来说是陌生又新鲜的,这次的面料对接会活动让从未出过校门的我第一次了解到了面料企业是怎样的,他们跟自己之前想象中的有多大区别。”



10号出镜选手:张露丹
英雄出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设计师
作品:《礁》
素材的积累对每一位服装设计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张露丹也不例外。“积累素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尽可能多去欣赏一些不同领域设计大师的作品,以开阔眼界,逐渐提升自身审美水平。”
“本次参赛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礁石的天然纹理。”张露丹解释说,“我用数码印花的方式将含蓄的色彩与纹理变化表现在极容易塑造廓形的超纤复合皮革面料上,以打造出礁石的感觉。”
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中小细节的女孩,张露丹敏锐地发现,光怪陆离的灯光会给不少生活在都市、与大自然接触甚少的人们带来难以言表的沉闷感。“都市与大自然是需要相互融合的,人们的身心压力也是需要释放的。而我之所以选择天然礁石作为参赛作品的灵感来源,就是希望将都市与大自然这两种不同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在谈及参加大赛配套活动面料对接会的感受时,张露丹透露,在参观柯桥面料企业的过程中,一家名叫凤凰庄的面料超市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这里的面料应有尽有,分类非常详细,服务也相当热心。中国轻纺城面料市场是我参观过的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想要的面料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张露丹开心地表示。
在设计过程中,张露丹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如前期不知从哪里着手、找不到满意的面料、作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等。“面对这些,最好的克服方式就是不断地尝试,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新办法。”张露丹说。

最新评论

穿针引线网为中国服装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网成立于2001年,是服装行业深度交流平台,穿针引线网一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业界同仁的联合与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